《雙城跨域:河流、城市與當代藝術之學術地理學的對話》



策展人:黃孫權
當代藝術從形式解放的說法只是最膚淺的應對於形式化現代藝術的批判,那麼宿命般地也只能是反形式的形式操作而已。

最近,吾人從官方的展覽(如北美館、國美館、高 美館)那種歡樂的、現世的、消費的,成為國際知名藝術家與團隊之展場的種種傾向,與私人美術館為了生存而推展的可供收藏與 販賣的操作中,暴露台灣當代藝術非常特定的特殊性格:當代藝術在台灣官方的機構中,與新自由主義的修辭如此謀合而推陳出 新,既收攏全球社運與反文化領域的豐厚的新風格,也吸收包裝了潮文化,與此同時,制度的讚許(也能說是品味帶領, 以便作為投資標的)成為民間畫廊的指標。

在全球的藝術場景中,此種變動也更值得觀察。簡言述之,藝術理論與市場亦 同,處在全球化下「不均衡與合併」之過程。從紐約、倫敦到柏林,在到北京、曼谷,當代藝術中心由兩個不同的力量所決定,一是論述 /作品生產可見的位置,二是城市空間的地租價格,紐約很明顯的是前者的代表,而柏林則為後者的典範。藝術家要被看到,卻也需要較大的 空間與便宜的工作室, 便宜的地租以便滋潤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全球地理不均衡的分佈也形成城市的藝術特性。在台灣,此種分佈也極為明顯,南部藝術學院的學生 若要一舉成名,在畢業後紛紛到台北求取機會。

城鄉差距造成的不僅是人才外流,南部有27個相關科系與為數眾多的表演場地,卻沒有「舞台」,這自然也造成了學術地景上的差異。城鄉差距的學術地景成了有趣的反差:台北藝術學院成為獎項、國際展,藝術媒體潮流的主事者,而南方似乎在「進步的主流」外,以邊緣而基進的方式,開展不同的藝術實踐策略,這在高師大跨藝所的師生近來參與與操作的例子上尤為可見。更有趣的是,這些差距正以隱喻並且戰鬥的方式展現 了台北與高雄空間地理上與藝術實踐上之巧妙吻合:台北做為台灣都市過程最後的豐收者,而高雄則吸收了都市過程代價(多以環境污染與政 治意義上的形式);台北做為藝術的舞台,高雄作為部分的培育中心,台北在中心造成榮耀的新自由主義的風格,高雄則民粹卻不甘示弱地向其模仿者抗議。

兩個團隊同時關注城市與河流的關係,淡水之於台北,愛河之於高雄,既相同又大不同,這是南北的互看參照,也是城鄉差距下空間性、地方感覺結構的集體圖繪。一方面,希望能夠呈現南北兩所師生對於城市的調查、理解、干預或參與之再現形式的暫時性思考;另一方面,也或能描繪這兩間新成立的研究所對於當前美學形式與社會脈城絡關係性實踐的假想。


展覽期程

..........................................................................................
台北展
時間:2010年6月11日-6月27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 160-6號)

開 幕茶會:6月11日 19:00PM

高雄展

時間:2010年7月2日-7 月25日

地 點:高雄搗蛋藝術基地(生日公園-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三路178號)

開幕茶會:7月2日 17:00PM